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臺企銀行動銀行App
下載
首頁 永續發展
環境永續
氣候變遷治理

氣候變遷治理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 TCFD報告書

臺灣企銀自2021年起,依循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架構」(TCFD)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本國銀行氣候風險財務揭露指引」,鑑別並評估氣候變遷相關風險與機會。闡明在本行整體營運過程中,鑑別並評估氣候變遷相關風險與機會的方法,並採取相關措施,以因應本行面臨的氣候變遷相關風險與機會。


註:揭露內容主要擷取自《2023年臺灣企銀永續報告書》,詳細內容、方法及相關數據,完整揭露於《臺灣企銀2023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報告書》。

臺灣企銀氣候治理架構

臺灣企銀訂定「氣候風險管理要點」及「氣候風險管理作業程序」,明確劃分董事會、高階管理階層、相關功能性委員會與各經理部門之職責,由上而下將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納入業務發展及風險管理考量,由下而上確保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於各層級皆為妥善辨識、評估及管理,本行氣候治理主要架構如圖所示。

臺灣企銀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 (TCFD)

本行為TCFD Supporter,每年定期依循TCFD架構,進行氣候變遷相關風險與機會評估,依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和目標四大面向,揭露氣候風險相關財務資訊。另參酌「本國銀行氣候風險財務揭露指引」中原則性說明及四大構面,與「本國銀行氣候相關風險管理實務手冊」,進行氣候相關財務資訊揭露,並公開發布TCFD報告書。


原則性說明
  • 為強化對氣候風險之管理,提升資訊透明度,於永續報告書、年報、TCFD報告書及官網揭露氣候變遷相關風險與機會相關資訊。
  • 本行對於氣候風險管理相關方法論與時俱進,參酌國內外相關文件進行辦理。
  • 依四大面向允當揭露對於氣候風險之管理,並每年公開揭露。
  • 依「本國銀行氣候風險財務揭露指引」與參酌「本國銀行氣候相關風險管理實務手冊」揭露氣候風險相關財務資訊,定期檢視及控管氣候變遷相關事項。

面向 內容
治理
  • 本行於2023年制定「氣候風險管理要點」,明確劃分董事會、高階管理階層、相關功能性委員會與各經理部門之職責,由上而下將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納入業務發展及風險管理考量,由下而上確保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於各層級皆為妥善辨識、評估及管理,本行氣候治理主要架構已揭露於本行TCFD報告書。
  • 董事會為全行氣候議題最高治理層級,透過董事會層級之永續發展委員會,實質監督氣候治理相關進程,由董事長、總經理與三位獨立董事組成,並由董事長擔任主任委員,定期監督與確認各項永續發展策略及重大性議題(包含氣候變遷)執行成效,並視實際情形下達決策。
  • 全行氣候相關具體行動由「風險管理委員會」、「經營管理委員會」及「環境永續推動委員會」等三個高階管理階層之委員會,統籌執行全行氣候相關目標並掌握各執行單位、經理部門達成情形,另制定氣候相關策略與政策,定期將相關執行成果陳報董事會。
  • 本行透過內、外部教育訓練、與外部顧問合作及金融同業間之交流,整合內外部資源及技術,致力增進全行氣候能力,提升氣候變遷議題的認知。
  • 本行風險資訊彙整和內部風險資訊陳報機制,為氣候治理和風險管理的基石,建立完善的氣候資訊陳報機制,明訂於「氣候風險管理作業程序」中,以利董事會層級及高階管理階層得以隨時取得正確且充分之資訊,作為決策參考及對外溝通之重要依據。本行具有完善的永續發展及氣候治理架構,除了董事會層級的永續發展委員會,及董事長下設立之風險管理委員會外,另包含總經理層級的經營管理委員及環境永續推動委員會等兩個委員會,由上至下各層級職責彙整已揭露於TCFD報告書。
策略
  • 參採BCBS氣候風險驅動之財務風險圖建立「氣候變遷風險與機會對臺灣企銀業務之影響路徑」,以掌握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對本行風險及業務的傳導途徑,考量其對社會與經濟的影響,運用「風險與機會分析矩陣」工具,以不同氣候相關議題類型及特性,評估對個體及總體經濟活動衝擊,以及與既有傳統風險的連結,進行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議題評估。
  • 本行「高汙染/耗能產業」,涵蓋「印染整理業」、「皮革製造業」、「造紙業」、「石化及煉油業」、「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人造纖維業」、「水泥業」、「鋼鐵業」、「金屬加工處理業」、「半導體」及「光電業」、「電力供應業」,以及「海洋/ 航空運輸業」等產業,近四年「高汙染/耗能產業」中、長期放款及投資部位資訊已揭露於本行TCFD報告書。
  • 為提升氣候韌性,以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為基礎,承諾並導入「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作為訂定本行減碳目標與轉型之策略,並於2024年3月22日通過SBT審核,未來將以此為基礎,調整本行高碳排產業的控管機制及投、融資對象議合策略。
  • 為確實掌握氣候變遷所帶來之風險衝擊及財務影響,依循TCFD揭露指引,由質化進展至量化分析,考量鑑別重大氣候風險,依據本行財務架構、業務關聯性及資料可取得性,優先針對營運據點、不動產擔保品及授信業務,透過情境分析評估氣候變遷對於商業策略的潛在影響與挑戰,並依據分析結果,制定與檢視因應策略,加強應對氣候變遷之韌性,另依據銀行公會發布之「本國銀行辦理氣候變遷情境分析作業規劃」辦理公版氣候變遷情境分析,已揭露於TCFD報告書。
風險管理
  • 為有效將氣候風險相關議題融入本行日常營運風險管理,依據「臺灣中小企業銀行內部控制三道防線實務守則」,建立本行「氣候風險管理三道防線架構」,明確劃分三道防線之氣候風險管理權責範圍,以利各單位了解其所扮演之角色及功能,落實日常營運活動之氣候風險管理,以利維持氣候風險管理三道防線功能之正常運作。
  • 本行自身營運及投、融資等業務活動,在短、中、長期具有不同影響範圍及程度,為確實掌握氣候相關風險對本行營運衝擊的程度,定義實體風險及轉型風險等氣候風險因子,據以分類後視為既有風險類別(信用、市場、作業與聲譽等風險)之驅動因素,進而整合至現行的風險管理架構,以持續進行風險管理、監控與調適,並定期檢討風險因應對策之成效。
  • 為掌握氣候變遷對本行之具體影響,由風險管理部蒐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及世界能源展望報告(World Energy Outlook, WEO),模擬不同氣候情境所涉及的氣候相關議題,詳細氣侯情境介紹,請參考TCFD報告書。
  • 本行董事會通過「高汙染/耗能產業」投、融資部位比重上限管控目標,以控管高氣候敏感性產業暴險狀況,將投融資碳風險控制在本行可控範圍內,後續將持續精進氣候風險管理,強化訂定信用風險集中度限額、指標及差異性管理門檻標準。
指標與目標
  • 本行深刻了解設定有效的氣候關鍵指標與目標將有助於落實氣候風險管理及掌握相關機會,並更能符合內外部利害關係人對於本行在邁向淨零轉型扮演關鍵角色之期待。考量氣候關鍵指標與目標兩者環環相扣,連結與氣候目標相關聯且可追蹤與衡量的氣候關鍵指標,基於管理目的及該氣候關鍵目標之性質,擇定質化或量化的氣候關鍵指標,以進行執行成效之追蹤與監控。
  • 本行每年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並通過「ISO14064-1溫室氣體盤查」查證,透過全面性的盤查,掌握碳排放量,進而規劃溫室氣體減量行動方案,近年自身營運面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詳如TCFD報告書。
  • 依據「SBTi金融機構指引」及「碳核算金融聯盟」(The Partnership for Carbon Accounting Financials, PCAF)之方法學計算投融資組合碳排放,以評估投、融資組合面臨氣候變遷風險的潛在衝擊,並積極尋求財務碳排放減量機會。
臺灣企銀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議題

為掌握氣候變遷對本行之具體影響,由風險管理部運用「風險與機會分析矩陣」工具,進行法規、資通安全、市場競爭、氣候變遷及財務操作等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議題評估。 風險與機會分析矩陣由「發生可能性」及「財務衝擊(效益)程度」兩個因子維度所組成,發生可能性分為5個等級(1至5),數值越大代表發生可能性越高,財務衝擊(效益)程度亦分為5個等級(1至5),數值越大代表財務影響程度越大,進一步以「發生可能性」與「財務衝擊(效益)程度」乘積之值作為事件重大性等級(高度、中度、低度)之排序依據。

本行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議題鑑別

氣候相關風險事件

氣候相關機會議題

臺灣企銀碳資產暴險概況

在全球淨零排放趨勢下,高碳排產業將首先承受轉型相關政策及規定之衝擊,並在資金運用及市場競爭上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本行將印染整理業、皮革製造業、造紙業、石化及煉油業、基本化學材料製造業、人造纖維業、水泥業、鋼鐵業、金屬加工處理業、半導體及光電業、電力供應業,以及海洋/ 航空運輸業等產業定義為「高汙染/耗能產業」。


2023年度屬於本行高汙染/耗能產業中長期放款餘額約新臺幣799億元,約佔整體中長期放款餘額11.75%;投資餘額約新臺幣262.61億元,約佔整體投資餘額18.29%,屬碳相關資產暴險。本行近四年高汙染/耗能產業放款及投資餘額趨勢及分布圖分示如下:

企業授信中長期放款餘額趨勢
投資餘額趨勢
本行氣候變遷風險情境財務衝擊分析

本行進行氣候變遷轉型及實體風險情境分析,量化氣候變遷風險對本行的財務衝擊,以評估潛在的氣候變遷相關風險。

轉型風險情境分析

因應相關政策趨勢,考量納入碳費因素進行授信戶之內部信用評等影響評估,衡量客戶違約風險變動情形,分析未來信用風險預期損失之變化,評估說明如下:

  • 風險辨識:
    「行政院環保署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之控管企業名單,其中有26家為本行授信戶。
  • 風險分析:
    高碳排產業未來將面對愈來愈嚴格的低碳相關規範,如:徵收碳稅/費、製程設備汰換等轉型風險而影響其營運與獲利表現,導致債權回收困難,進而影響本行信用風險之預期損失金額。
  • 假設因子(氣候情境與評估方法):
    應用綠色金融系統網路(NGFS)模型進行評估:
    • 2050淨零排放
    • 延遲轉型
    • 國家自主貢獻(氣候變遷因應法)
  • 氣候變遷轉型風險潛在財務衝擊評估:
    潛在信用預期損失金額增加之財務衝擊程度如下表:
NGFS情境 (財務衝擊金額:新臺幣百萬元) 2025年 2030年 2050年
2050全球淨零排放
中度
(7.29)
高度
(52.95)
中度
(28.71)
延遲轉型
-
-
高度
(54.43)
國家自主貢獻(氣候變遷因應法)
輕度
(5.21)
輕度
(5.21)
輕度
(5.21)
實體風險情境分析

 

為暸解本行各區域範圍的實體風險暴露情形,2021年參考NCDR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公布之「全臺災害風險圖」,針對各項業務進行實體風險情境分析;為精進氣候風險分析類型、尺度及危害精準度,以確實掌握實體風險暴險情形,2022年度援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 FI)推薦之氣候風險分析資料庫,導入氣候實體風險資料庫與損害模型,擴大實體風險量化範圍至自有不動產及不動產擔保品,評估說明如下:

 

  • 風險辨識:
    • 營運據點:對於自有不動產及全臺自有不動產進行實體風險分析。
    • 不動產擔保品:對於國內所有不動產擔保品進行實體風險分析。
  • 風險分析:
    • 極端高溫:極端高溫使機房設備過熱,導致故障,影響基礎設施運作。
    • 沿海淹水:漲潮、強風和海浪等導致海水氾濫,使不動產等財產損壞。
    • 地層下陷:黏土土壤收縮,使地基移位,降雨模式變化和乾旱增加也進而使不動產面臨更多風險。
    • 河水氾濫:河水或其他內陸淡水破壞基礎建設,極端降雨頻率上升會增加洪水發生機率。
    • 極端強風:極端強風會破壞建築物,損壞情形因風況和風速而變化。
    • 森林野火:火災導致林地透過火和高溫破壞不動產,環境高溫、乾燥和風的變化皆會影響發生機率。
  • 假設因子:
    輸入參數:不動產地址、建築經濟耐用年數、建築材質、建築年份。
  • 分析方式:
    • 全球氣候模型(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選定IPCC AR5 CMIP5和IPCC AR6 CMIP6模型之全球升溫預測情境。
    • 區域氣候模型(Regional Climate Models):分析特定實體風險災害的區域氣候模型。
  • 氣候變遷實體風險潛在財務衝擊評估:

       1. 自有不動產

2050年情境 RCP8.5 RCP2.6
財務衝擊
(新臺幣百萬元)
30.60
高度
27.09
中度

       2. 不動產擔保品

2050年情境 RCP8.5 RCP2.6
財務衝擊
(新臺幣百萬元)
6,764.88
極大
5,956.56
極大
貸款價值比變動情形(%) 0.40%
微幅變化
0.35%
微幅變化

註:不動產價值減損率:引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 FI)推薦氣候風險分析資料庫。

 

自有不動產因應作為

 

本行鑑別屬高實體風險之2處營運據點,可能因極端氣候事件(如短時間強降雨導致淹水)造成營運中斷,惟經評估財務衝擊程度輕微,故以確保正常營運為首要考量。短、中長期應變計劃:

 

  • 短期(2年內)
    • 依中央氣象署通報將發生劇烈天氣事件(如致災性豪大雨、颱風等),營運據點即應啟動應變機制,包含平安通報、堆置砂包、檢查防水閘門及備妥抽水機等。
    • 為減少財產損失,將啟動各項配套措施,如暫時禁停地下停車場,並將車輛移出地下室等。
    • 災損達一定金額或造成營運中斷時,依本行重大偶發事件辦法辦理。
  • 中長期(2-5年)
    • 每年定期進行行舍、營運據點實體風險評估,並納入行舍修繕計畫之考量。
    • 持續蒐集各行舍、營運據點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類型、頻率、財務衝擊程度等資訊,作為行舍搬遷之參考。

 

不動產擔保品因應作為

 

  • 本行已針對不動產擔保品座落編定「不動產座落地區分級評等表」,區分為A、B、C、D 四個等級,並將氣候實體風險納為本行「不動產座落地區分級評等表」調整參考因子。
  • 已考量所徵提之擔保品,於鑑價過程中已考量各區域性之價格影響因子,一般不動產較不易因氣候異常所造成的天災而毀損或滅失,對於易有前述狀況之生態保護區或國土保安等地區,已於本行「不動產擔保品估價要點」、「不動產擔保品估價作業程序」已規定原則不得徵提為擔保品。
  • 針對新承做案件,將不動產擔保品所在區域實體風險災害趨勢作為ESG風險評估因子之一,經判定為「高實體風險」,依「責任授信作業要點」進行控管,每年須定期覆審該區域氣候災害情形,以確實掌握實體風險暴險情形。
  • 管理單位會透過新聞時事,隨時留意淹水及工安事件對小區域房市的衝擊程度,如2023年大直街地下室深挖工程造成鄰宅龜裂傾斜,本行隨即針對災區周邊檢視有無行內房貸擔保品位於其中,透過此動態管理,應能有效降低氣候災害對本行可能帶來的損失。
2050年RCP8.5情境下全臺營運據點與不動產擔保品實體風險概況
公版氣候變遷情境分析資訊揭露

依據主管機關發布之「本國銀行辦理氣候變遷情境分析作業規劃」,進行氣候變遷情境分析重點揭露如下:

預期損失占基準年稅前損益比率
氣候情境 有序轉型情境 無序轉型情境 無政策情境
時間維度 2030 2050 2030 2050 2030 2050
一般企業授信暴險(國內) 62.86% 69.59% 59.42% 79.76% 61.69% 62.87%
個人授信暴險(國內) 11.44% 11.87% 11.42% 10.43% 12.26% 13.82%
國外授信 6.40% 3.88% 9.34% 12.84% * *
預期損失占基準年淨值比率
氣候情境 有序轉型情境 無序轉型情境 無政策情境
時間維度 2030 2050 2030 2050 2030 2050
一般企業授信暴險(國內) 6.49% 7.18% 6.13% 8.24% 6.37% 6.49%
個人授信暴險(國內) 1.18% 1.23% 1.49% 1.08% 1.27% 1.43%
國外授信 0.66% 0.40% 0.96% 1.33% * *
投融資組合減碳目標
中期目標(2030年) 長期目標(2050年)
投融資組合財務碳排放升溫控制遠低於2°C。
依循「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朝向淨零排放目標。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執行報告

臺灣企銀以創造價值並發揮長期永續影響力為核心理念,本行自2021年起導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框架,建立氣候變遷風險管理架構,逐步瞭解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等永續發展議題之間的互動關聯。本行在2024年依循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框架,初步鑑別自然相關損害對於本行業務和營運的影響,以提前掌握與因應自然相關風險與機會。

本行參酌TNFD框架、金融業指引,將鑑別結果摘述如下:

要素 執行摘要
治理

響應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綱要》、《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等國際公約與倡議,以邁向生物多樣性零淨損失(No Net Loss),並以淨正向影響(Net Positive Impact)目標為自然治理願景。

整合既有氣候治理架構,執行自然相關議題管理機制
  • 以既有之氣候治理架構為基礎,參考氣候議題相關權責劃分,執行於例行氣候資訊陳報流程,納入自然相關議題。
逐步建構自然相關議題能力
  • 初步導入TNFD框架,辨識、評估、管理和揭露營運中與自然相關議題。

執行成果
  • 積極與內外部利害關係人溝通議合,持續推動生態保育,確保生物多樣性完整。
策略

依循TNFD提出之方法學,評估業務的自然相關風險與機會,並依據評估結果與觀察發現作為未來管理自然相關議題的依據。

鑑別自然與業務之互動關聯
  • 自然環境敏感性產業辨識
    • 整理投/融資對象之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本的依賴及影響情形。
    • 瞭解自然環境敏感性產業暴險情形,以及對自然資本的重大依賴及影響因子。
  • 自然相關風險與機會辨識
    • 鑑別投/融資對象之經濟活動對自然產生正、負面影響,展開自然相關風險與機會分析。
    • 列舉自然相關風險和機會範例,評估於自然相關領域的優勢和需要採取因應措施的議題。
    • 初步探索增加韌性、減少脆弱並提高對自然正面影響的機會。
  • 營業據點與自然環境交界面
    • 針對國內外營運據點,瞭解其是否在「位置」上接觸自然生態關鍵區域並辨認出優先關注地點。

執行成果
  • 本行投/融資組合之產業或經濟活動,關聯程度最高的生態系統服務與影響因子,普遍與水資源相關;投/融資對象水資源的取用及所排放的水質是否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衝擊,為本行未來極需關注的議題。
  • 本行國內外141個營運據點,皆未座落於自然環境敏感區域,惟其中約18%營運據點與關鍵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或世界保護區重疊於半徑2.5公里之緩衝區內,具有潛在之自然與生物多樣性影響潛勢,未來於相關營運據點將進一步考量產業及業務特性,擬定具體因應及管理措施。
風險與影響管理

以既有之氣候風險管理架構為基礎,執行建立自然相關風險管理與衡量架構,同時溝通協調自然相關議題三道防線之權責與分工。

生態環境及自然發展有重大危害的經濟活動納入風險評估管理
  • 永續發展實務守則:攜手利害關係人共同考量自然環境、人權等永續議題。
  • 責任投資/授信管理作業要點:針對生態及自然有重大危害之產業,列為禁止承作對象;高敏感性產業、企業或經濟活動,以例外管理方式承作;並逐步退出燃煤與非常規油氣相關產業。
  • 赤道原則授信作業要點:針對適用授信案件,考量其環境社會風險影響程度,依據風險等級進行不同程度的環境和社會風險審查。

執行成果
  • 對於關聯程度較高的生態系統服務與影響因子,將研擬因應措施,作為投/融資決策及管理參考依據,防範相關生態系統服務喪失及其潛在自然相關風險。
指標與目標

針對重大生態系服務與影響驅動因子及自然相關風險與機會潛勢,研擬因應措施及追蹤管理指標。

依據自然相關風險與機會分析結果,研擬未來追蹤管理機制
  • 依據分析結果,高度依賴的生態系統服務,列舉可能的因應措施,作為未來投/融資決策的參考依據,以防止相關生態系統服務的喪失及其可能導致的自然相關風險。
  • 依據分析結果,高度影響的驅動因子,列舉可能的因應措施,作為未來投/融資後管理的參考依據,以減少對自然資本的衝擊。
支持自然相關解決方案,引導資金投入自然相關解決方案
  • 透過發行綠色金融商品、綠色融資和永續連結貸款,提供促進綠色或綠能產業成長和生態友善之金融解決方案。
  • 建立雙向溝通管道,攜手利害關係人,推廣大眾自然相關議題認知。

執行成果
  • 探索本行關聯程度較高的生態系服務與影響因子,如「水資源」、「溫室氣體排放」等,評估其對本行投/融資對象營運的衝擊,進而影響本行之傳導路徑,並依據評估結果研擬衡量及追蹤控管指標。

註:揭露內容主要擷取自《臺灣企銀2023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報告書》。詳細內容、方法及相關數據,完整揭露於《臺灣中小企業銀行2023年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執行報告》